阅读历史 |

天才科举路 第152节(1 / 1)

加入书签

“徐兄弟,这是第三次了。三次救命之恩,白藏永世不忘,他日若有差遣,莫敢不从!”

“凌兄不必如此。”

徐韶华扶起凌秋余,面色有些冷冽:

“我今日之所以如此行事,除了想要让幕后之人安生下来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手段实在狠辣。

昨日夜起南风,那人只在凌兄的屋角倒了一小半火油,凌兄以为……那些剩下的火油归处又在何处?”

凌秋余呼吸一滞,胡氏兄弟二人面上的笑意也不由散去,安望飞更是忍不住冷笑一声:

“好霸道的作态!扰了他计划的人就要死吗?”

要知道,他们不过是随手救了人而已,却没想到,竟要遭此报复!

“而且,那黑衣人乃是官员护卫。凌兄,你可有头绪?”

徐韶华看向凌秋余,凌秋余直接懵了:

“官员护卫?”

“我朝四品以上文官可在府邸养不过百人的护卫,这也是先帝时期,多处征战,文官无自保手段下的无奈之举。”

“四品?”

凌秋余更懵了,他对于此事没有一点头绪,徐韶华见状也不强求,等吃过了早饭便让众人皆回去补眠了。

而等到午后,徐韶华刚起没多久,曹青便来拜访了,曹青照例说了几句彩虹屁,随后这才小心翼翼道:

“徐兄弟,我听说昨个有人潜进来想要纵火?”

徐韶华微微点头:

“曹兄消息倒是精通,不过那人已被抓送官,想来可得几日安宁。”

徐韶华这话一出,曹青直接身子一软滑了下去,徐韶华将他扶起来后,曹青连忙抓住徐韶华的袖子:

“徐兄弟,凌白藏他还好吗?他没事儿吧?”

徐韶华见状,不由一笑:

“没想到曹兄倒是关心凌兄。”

曹青直接炸了:

“谁关心他了!一身的狗脾气!我,我那不是看在同县,同县之谊的份上?”

“这样吗?凌兄昨日还说,他觉得此前对曹兄不住,正想要乘此机会,与曹兄致歉呢。”

徐韶华这话一出,曹青顿时卡壳了,半晌这才扭扭捏捏表示:

“那,那什么,我也有错,我性子急,总是误事,还是,还是我向凌白藏致歉吧。”

徐韶华但笑不语,只让人请凌秋余过来,随后他便将空间留给两人,而等两刻钟后,二人满面笑容,相送出门。

那黑衣人被送入知府大牢后,袁容下定决心要狠狠查他一通,更是让府衙最有经验的狱卒和捕头一道动手,不过两日那黑衣人便有些招架不住,可却不想,其趁着众人一个不妨,直接咬舌自尽,气的袁容直接让人将他的尸首拖出去示众,更是又下令将府衙的巡逻强度加了一重。

是以,等到院试开考前,徐韶华所在的小院皆一片安宁。

永齐八年八月初一,泰安府院试正式开始。

随着熟悉的钟声响起,学子们早就趁着夜色收拾妥当,此时,天色已经微微泛白。

徐韶华提上考箱,走到院子里和同窗们会和,凌秋余听着那钟声,方才有种解脱的感觉。

他终于熬到院试开始了。

“我们该出发了。”

徐韶华说了一出,众人纷纷应是,这会儿天色微明,已经可以看清前路,众人便不曾提灯。

而等到贡院外,此时已经站满了人群,黑压压的,纵使晨风微凉,可这么多人站在一起,总让人觉得心里烦躁。

随后,徐韶华等人排队入内,他们来的不早不晚,只用了一个时辰便得以进入考场。

徐韶华在童子的指引下,寻到了自己的座位,只不过,一坐下他便不由眉头一皱。

只听一声脆响, 下一刻,随着徐韶华起身,那考凳的一条腿直接断了。

而若非徐韶华习过武, 只方才那考凳腿突然的一断, 便足以让他狠狠摔一跤,不说答卷,便是心态也会为其所扰。

院试如此重要, 自然方方面面都要图个圆满才是。

徐韶华眸光微闪, 随后将那断腿考凳挪到一旁, 将考箱挪了过来, 坐在上面, 这才将那考凳微微抬起来,低眸去看它的断腿。

那断茬层次分明, 倒像是自然损毁。

徐韶华不语, 只将其安置在角落,而对面的考生看到这一幕,也不由面色一变,立刻检查起了自己的桌椅,没有发现问题后, 这才轻轻松了一口气, 当下只用同情的眼神看着徐韶华。

这考生真是既倒霉又幸运,倒霉的是, 府城贡院之中难得出岔子的桌椅都出了岔子,可又幸运的是, 他所携带的考箱刚好顶上用。

徐韶华并未将对面考生目光放在心上, 对于他来说,现下最重要的就是院试, 无论是何种东西,都无法影响他。

况且,这次考凳的问题,追根究底,无论意外与否,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不得院试罢了。

随着天色大亮,徐韶华又一次检查过桌子后,只安安静静的等着院试的开始。

不多时,远远传来了一声“龙门落”,以此院试正式开始!

随后,便有两个兵将挑着担子挨个与考生发放题目和答卷,徐韶华这次的位置较远,起初一点儿动静也听不到。

徐韶华对于贡院的布置心里有数,这会儿只垂眸静候,可是对面的学子只等了一炷香,便忍不住东看西看。

此刻,考卷还未送到,是以巡逻的兵将只是看了他一眼,以示警告,随后便不再理会。

那学子被吓了一跳,随后只老老实实坐在原位,可是心却已经浮躁起来,他忍不住去看自己对面的徐韶华。

只见少年安安静静的坐在桌前,哪怕方才发生了那么一件不如意之事,也未曾让他因此焦虑半分。

稳重如山。

那学子心里不由自主的浮起这个词。

可是,他实在不知道一个少年自己为何要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

考场之中的小插曲不知几何,而本次院试共计五百余人,虽不及府试人多,可也算是泰安府今年来所有有意考取秀才功名的学子都汇集于此。

他们有今年的新童生,也有往年的老童生,可是随着考卷的发放,考场之中不由得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

“肃静!”

兵将大喝一声,众考生立刻消了声,可即使如此,他们的呼吸也不由沉重了起来。

曾经,他们以为府试已经足够难了,可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府试之时,主考官已是手下留情。

徐韶华这会儿也终于拿到了考卷,他打开考卷,抬眸看去,面色却不由得浮起一抹淡笑。

本次院试正试,三道题目之中,原本还有存在感的诗词直接弃之不用,这三题是一道律法题,一道数理题,一道实事论。

而在看到这样的题目后,徐韶华便知道自己此前的猜测怕是成真了。

瑞阳社学乃是圣上亲政后的头一座。

而他们这一届学子,亦是头一届正儿八经,实打实的天子门生。

有时候,只看题目便知道上位者想要的是什么。

这会儿,徐韶华心态轻松的将前两道题目一笔挥就,用时半个时辰,而此时暑气也渐渐上来了。

对面的学子出汗厉害,只徐韶华停笔后的一刻钟内,他便见其擦了十九次汗,偏偏他还要小心翼翼,不敢让汗渍弄污了考卷,一时手忙脚乱极了。

徐韶华见状,也不由沉默了一下,他若不是用真气顶着,这会儿也与那学子一般无二。

毕竟,这小小的考棚里,连转身都困难,却偏偏在这样的天气里容纳了这么多的人。

简直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徒留学子在里面煎熬。

不过,这件事徐易平提前打探过,这会儿徐韶华将自己早前从考箱里去出来的水囊拿了出来。

里面被灌满了昨日傍晚便熬好的酸梅汤,又在井里吊了一宿,这会儿一口饮下,沁凉解暑。

这亦是徐易平一早打听到的科举小窍门,他读书不成,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能让二弟在艰难的科举过程中,过的舒坦些了。

徐韶华刚一打开酸梅汤,那酸酸甜甜的气味便散发开来,连对面的学子都忍不住抬起头,咽了咽口水。

可这会儿他不敢耽搁,只得低下头,努力让自己沉浸在考题之中了。

“咕嘟——”

那考生终于忍不住,打开了自己的考箱,拿出一筒水,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对面那少年纵使有酸梅汤喝又如何?一看便知他是年纪小,头一回经院试,这要是有个不好,想要尿急可就晚喽!

忍一时之苦,方得长久。

那学子心中如是想着,随后又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便见那少年这会儿又开始奋笔疾书了!

徐韶华方才灌了两口酸梅汤醒了醒神,随后便将注意力放在那道实事论之上,若说律法题与数理题尚有人可以凭借天分答的不错,那么这实事论也属于综合素质考验了。

徐韶华心里将其这么称呼,也是因为本次的考题。

这道实事论的题目大意为:

某年某地,夏日发生一场旱灾,植物枯萎,大地干裂,已知受灾百姓多达半数,若你为父母官,当如此抚民?

此题看着平平无奇,只是普通的抚民之政,若是做过类似的题目也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六来。

不过,徐韶华看着这题目,忍不住想起了曾经郑时的一场旱灾,当时的旱灾发生在如今的晏南省与河西省的交界之处,名唤怀阴府的地方。

此地阴盛阳衰,多妇孺而少男子,而彼时朝廷又在此征招了一部分男子冲做壮丁,发生旱灾之时,当地男丁稀少,一群妇孺在大旱之下不光要生存还要面临着匪盗的觊觎。

且当时的官员与匪盗沆瀣一气,趁此机会大肆引诱百姓卖儿卖女,又哄抬物价,以致最后怀阴府十室九空,还家壮丁愤慨不已,直接被逼上梁山。

等朝廷得知此事之时,怀阴府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匪府了,即便至今,此地也匪患横行。

随后,徐韶华沉思片刻,结合历史与律法,开始谨慎作答:

“学生谨答:耀耀炎光,地蒸如甗,禾稻而枯,民不安之,若百姓半数而难,应先安民而后抚民。”

随后,徐韶华比出郑时的惨例,论证了旱灾之下民不得安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随后这才笔锋一转,就此事一一分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