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1章(1 / 1)

加入书签

“我可是她二婶,抓了那么多鱼不应该孝敬一下二婶。”冯玉梅拿捏身份,高高在上。

“你尊敬我我才会孝敬你,三天两头骂我,你凭什么觉得我会把鱼给你,没门。”柳小文拉着沈春枝大头回了房间。

李老太也懒得理会她,气呼呼地正准备回房,突然院门那头出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敲了敲门,抬头伸进来敲敲,“老姐姐可在啊?”

“张婆你来做什么,我们家可没有粮食。”冯玉梅瞪了她一眼,骂骂咧咧地回了房。

李老太看着来人,“张妹妹你怎么来了?”

这位张婆子是隔壁村,跟李老太沾亲带故,是十六号。李老太娘家的表妹,平时两人多有来往感情还不错。

“我来瞧瞧你过得怎么样,瞧你这红光满面日子应该过得还不错,不像我日子过得紧巴巴,吃了上顿没下顿,哎呀……”

一看张婆子这样,李老太大概猜到了她为何上门,两人阴着关系还不错她也不好意思赶人,只好说道,“哪有红光满面,也就我女儿送来了五十斤粮食,才渡过了难关,前两日我一天只能吃一碗一个馒头,日子过得可紧吧。”

“我是瞧见不久之前老五从咱们村子里离开,你有个孝顺的女儿,我那女儿嫁出去跟泼出去的水几年都见不到人,还怕我上门找她呢,真是同人不同命。”

张婆跟着李老太来到大堂,一边唠唠嗑,她六十岁左右身子很硬朗,只是那张脸有些菜色,看得出最近这段时间过得不太好。

“你那女儿嫁得远,这来回都要走一天的路,我女儿嫁得比较近不一样。”李老太也知道她女儿是什么德性,她从不在人前嚼人舌根,便说些好话安慰一番。

张婆也很乐意听到好话,心里舒坦了些,就忍不住开始说起才听到的八卦,“你们村里有没有卖孩子,我们村有家人可真狠心哪,没钱买粮食就把小孩卖到县里的富人家里当丫鬟。”

说完又重重地叹了一口,“这粮食价格再不降啊,我们家里没钱买粮,真的要把孩子也送到学堂里当学徒。”

张家没有孙女,有三个孙子,都是她极为疼爱的孙子,能说出这话可见张家过得太难。

“这你得三思而后,当学徒可是要忍受主顾家的打骂,遇上个好的主顾还好,要是遇上不好的可别把小孩打坏了。”

“我们家再难也不会把孩子送出去,家里有田地,大人有力气,总归是人弄到吃,与其让孩子去卖力气,还不如让大人,你说是不是。”

张婆沉默,很是苦闷,“我那大儿媳根本就不肯出去干活,就守着家里那两块没有收成的良田,说他两句还要跟我对骂,算了算了不说,说来晦气。”

张婆吐槽完,又跟李老太说了很多家常话,两人足足聊了一个多时辰,才起身。

张婆扭扭捏捏地说,“老姐姐,你们家还有没有粮食分我们一点,家里实在揭不开锅,那媳妇儿儿子又不中用,还得我老人出来借粮食。”

第124章 借粮食

说到这里,张婆有些羞愧,“实在丢人呐。”

“好了张妹妹别说这些话,咱们日子过得紧巴,也还要过,我们家粮食也不多,而且昨日才因为粮食分了家,我这手头还有一点我女儿拿来的粮食,只能分你二十斤,再多就没有了。”

“多谢老姐姐,你的这份情谊妹妹记在心,老姐姐谢谢了。”张婆红了眼睛,别说二十斤,她来到这里之前去了村里妯娌家,去了大儿子家,二儿子家,没有一个人肯分粮食。

最亲的人都不肯分粮食,媳妇还骂她老不死,一只脚都踏进棺材了怎么不赶紧死,还活在世上浪费粮食。

今天来李家是她最后的希望,也没抱多大希望,谁都缺粮食,等于救命的东西谁也不敢往外借。

没想到,还能借到二十斤粮食。

“好了张妹妹别哭,回去吧,熬一熬就过去,相信没多久粮食就要降下来,到时候就能活过来了。”李老太拍了拍,亲自把她送出家门,目送着她远去。

回头就看到冯玉梅在院子里喂鸡,嘀嘀咕咕个不停,“家里才多少粮食,娘你就往外分吧,到时候把粮食分完,可别找我,菩萨娘娘都没你大度,见人就分粮食。”

“你少说两句,我分的是我买的粮食,你怎么不提你把老五粮食拿走的事,有这说话的工夫就把粮食还回给我。”李老太骂了一声。

冯玉梅果然不说,喂完鸡就走,根本不想把粮食拿出来。

李老太也没指望她能把粮食拿出来,就当是暂放在她那里的粮,毕竟她现在一二三在二房家吃,四五六在三房家吃,周天最后一天在老大家的孙子家吃。

这么定是因为老大一家没有长辈,孙子辈本就没有赡养的义务,是柳小文李修延坚持要赡养,分了一天。

就这个分配,冯玉梅还闹了一天。

忙忙碌碌到傍晚,柳小文出门碰到冯玉梅,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谁看谁都不服气。

冯玉梅属于不乐意就要张嘴说几句的人,好像不说话会烂嘴巴一样,没事都能找事出来,“你们不是要建新房子吗,怎么还不赶紧动工,还要在家里住多久,不会是没钱建房子吧!”

“我想什么时候建就什么时候建,二婶这么关心做什么,再说了我们住在这天经地义,就是住一辈子都行,我也可以不建房就住在这。”柳小文噎了她一句,就不让她心里舒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