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3章(1 / 1)

加入书签

第二名:苏屿(s省体工队),10秒27(风速+002/s),nu18b!

“一个全新的纪录!!!”

“让我们恭喜苏屿!在本场比赛中,成功打开10秒30大关!!!恭喜他!!!”

作者有话说:

赛后,现场解说先生:(虚弱伸手)快、快给我一盒金嗓子,快!

ps:之前还在想,给苏小屿的金手指会不会有点大

然后,昨天就看到,本届学青会上,有个初中女生百米11秒43

这个成绩大概什么概念呢

女子百米国际健将的标准是:11秒38↑差距不多了

2022世青赛(u20)的的女子百米达标成绩是:11秒90

所以我:……崽啊,你该加油了!

苏小屿:= =|||

“卧槽, 多少?!”

十二中初二一班的教室里,苏屿的这些同学原本就在庆祝苏屿在本场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结果突然之间就又听到了这样一个十分炸裂的消息。

“擦呀, 10秒27?学神跑进10秒30了?!”

钟文在听到这个成绩之后,简直是直接从原地跳了起来,一蹦三尺高。

周围的这些同学也纷纷发出‘哇’的惊叹声。

“10秒27??”

“我记得现役选手里好像就只有几个人跑进10秒30来着?”

“就5个!郑天锡、冯楚明、陈培杰、高天武、于少杰, 国家队目前的全部正选选手都包含在内了, 男子4100米接力队的正选队员和候补名单也都在这儿了!”

因为苏屿和江源的缘故, 初二一班的这些学霸们个顶个的都成了田径知识的科普小能手, 如今在班里问点短跑跳高跳远相关的小问题, 知道的人已经有不少了。

“哇,就5个!那咱们学神……!”

“全国第六!!!”

有人刚兴奋地喊起来, 就被边上的同桌当头敲了个爆栗:“第六个头,傻!之前国家队里面的那五位里,于少杰只是勉强打开10秒30的, 他的pb是10秒29!所以咱们学神不是全国第六, 算pb的话已经是男子百米短跑前五啦!”

“这就……这就10秒27了?!”

哪怕王阳明今天在现场观赛, 刚刚也给苏屿加油呐喊叫得震天响, 甚至在苏屿第二名冲过终点线时整个人兴奋得要飞了起来,可是这会儿在看到苏屿10秒27的这个成绩之后, 人也不由自主地懵在了原地。

王阳明一时之间很难形容自己这会儿的心情。

而此刻,他周围的那些田径迷们则已经看起来一个个的都已经要比他更兴奋了, 这些田径迷们先是为陈培杰的表现欢呼呐喊,紧接着现在则是为苏屿的成绩高声尖叫。

他们都没有想到,仅仅只是室外赛季开赛的第一战, 就已经能够看到这么精彩的一场比赛!

叽咕直播的直播间公屏弹幕上, 这会儿也已经是一片锣鼓喧天的景象, 惊喜之中夹杂着震撼与惊讶,不少田径迷都在捶胸顿足,只恨自己居然错过了一场这么精彩的比赛。

【哭了,最近上班太累,想了想放弃了去看现场,早知道今晚的决赛这么精彩,我爬也得爬到现场去啊!】

【冠军陈培杰跑进10秒17,亚军苏屿10秒27,第三名高天武10秒33,第四名于少杰10秒39!妈呀,前四名选手全员打开10秒40,这个成绩看得我头皮发麻,国内赛里有多久没有看到这么漂亮的成绩了???】

【之前想要看到这样的成绩,那至少得是郑天锡、冯楚明、陈培杰、高天武、于少杰这五虎同场的赛事吧?今天的比赛虽说阵容也非常强大,但是我是真没想到……】

【这个苏屿未免也太强了吧?今天15岁,才初二的学生对吧?现在初中的小孩儿已经这么可怕了?!】

【……前面的朋友,你现在才觉得初中的小孩儿可怕吗?你忘了今天的男子跳高冠军是谁了吗?】

【怎么回事,这一届的小孩儿……】

【你们注意到了吗?第六的叶明浩,10秒44,也刷新pb了!】

直播间里,哪怕田汝辉和周继明两人自认为都是理智的职业解说人,但在看到陈培杰和苏屿两人的成绩之后,也没忍住连声在直播间里叫起了好。

“恭喜陈培杰,恭喜苏屿!!”

“开季大吉啊!!”

周继明在看到苏屿的这个成绩之后,整个人都没忍住颤了颤,虽然他觉得自己说话的问状态还一如往常,但他身边的老搭档田汝辉能够听得出来,周继明的声音里这会儿满满都是兴奋过度的紧绷和沙哑。

“各位观众朋友们,在今天的比赛开始之前,我和田老师也跟大家讨论过,作为赛季伊始,从室内赛转战室外赛的首场赛事,今天的比赛有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其中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选手们在起跑反应时阶段或许会有所落后。”

“但从刚刚的最终成绩中,相信广大观众朋友们已经看到了,本场比赛,场上的八名选手起跑反应时都非常的迅速,而这种迅速如果再从另外一个问角度来看的话,就能发现背后的细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起跑反应时最快的是第四道上的苏屿(0121s),紧随其后的是第五道上的陈培杰(0132s)和第三道上的于少杰(0136s),其后是陈培杰右手边第六道上的高天武。”

“选手们在起跑阶段的这个反应时成绩以苏屿为核心,向两侧依次递减,虽然这其中未必一定都是苏屿的功劳,但我想,苏屿的反应速度确实是带动了本场选手们快速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